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了不起的珠城工业裁缝

    中国焊接,正不断高精尖,日渐高大上。焊工又被称作“工业裁缝”,随着智能制造迅速发展,企业对“裁缝”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大,岗位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焊工的巨大缺口,蚌埠正精准育才,打造“焊接铁军”,助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小焊工也有大梦想

    在蚌埠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一台氩弧焊焊机前,一位年轻小伙子全神贯注地设置好引弧电流、送气时间等各项参数,精准地调节好焊枪的角度,随后,他左手持焊丝,右手持焊枪,“嗞啦”燃烧声响起,焊枪在一块钛板上缓缓移动……这是21岁的韩志伟。

    钛罐的制作与一般金属罐区别很大,焊接工艺要求很高,而年纪轻轻的韩志伟已经可以轻车熟路,独立焊接。

    2022年,韩志伟从蚌埠技师学院毕业后,以高材生的身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2023年,他在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的第四届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焊工项目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凭借此成绩,韩志伟连跳两级,从中级焊工跳过高级焊工,直接拥有了二级技师资格证。这也是企业中最年轻的二级技师。

    “焊出来的作品上都有花纹,那些花纹像一幅画,我最快乐的事就是焊完之后欣赏它。”在韩志伟心里,焊枪是针、弧光是线,而他自己就是那个熔着火、烙着铁、追着光的人。

    凭借着踏实肯干的劲头和积极上进的锐气,韩志伟获得企业的赏识。他说,单位对自己很器重,福利、待遇也很不错,在家门口能找到这份工作,自己很珍惜,希望能精进技艺,再上台阶,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早已解锁的“智慧革命”

    “年轻人,肯吃苦、爱钻研、能坚持,太难得了。现在制造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每年都会有企业来学校‘抢’焊工,毕业生永远不够用。”蚌埠技师学院机械系主任王旭告诉记者,焊工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很多年轻人觉得焊工辛苦,所以从事这一行业的意愿不高。尽管学院将焊接加工实训作为现代制造业各专业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训课程,每年安排8个班近300人进行轮训教学,但最终能选择焊接专业毕业,并走上焊工岗位的人,大约只有四五十名。这其中,掌握更精细技能的焊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在企业,娴熟的焊工“永远招不满”。蚌埠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已经将焊工的待遇提升到8-13万元,甚至更高,但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用工缺口一直存在。

    “老百姓对焊工的认知还停留在原始、简陋的场景,认为焊工就是路边一蹲蹲半天,一把焊枪、一个面罩,周围火星四射,路人快步闪躲。其实,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崛起,焊接早已迎来‘智’的飞跃。”王旭介绍,近年来,院校组织优秀学生参与的是各类机器人焊接技能大赛,学生们不仅掌握传统的焊接操作,还要提升编程能力,“我们培养的焊工,不仅会握焊枪,还要懂编程,这是发展的趋势。”

    也正因为顺应了趋势,院校焊接专业在近5年的全省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荣获全省焊工技能大赛学生中级组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一批批新型的焊工正在走向岗位,奔赴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企业,造船、化工、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都有蚌埠焊工的身影。

    一片匠心育匠人

    “制造”向“智造”加速升级,焊工等技能人才因其作业的特殊性,不可取代。

    为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学校、企业联手开启了双向奔赴的育人模式。

    韩志伟的飞速成长,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栽培,他的师傅就是今年54岁的刘义勇。

    从一名普通的焊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整整38年,刘义勇一直坚守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苦、劳动强度高的焊接生产第一线,成为焊接领域的工匠大师。凭借突出的工作成绩,刘义勇先后荣获蚌埠市第七届“珠城工匠”荣誉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第十四届“安徽省技能大奖”和首批“凯盛技能大师”荣誉。

    2021年,刘义勇大师工作室获批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汇聚了一批精英技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为了发现更多的“好苗子”,刘义勇把课堂设在车间,他还同时兼任了蚌埠技师学院焊工专业的授课老师。也正是在学校授课时,刘义勇发现了韩志伟这匹“千里马”,并帮助他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多年来,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学校,刘义勇始终带徒传艺,以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时代赋予了技术工人宝贵的发展机遇,我理所应当要把‘99分就是不及格’的工匠精神传承给更多学生,让更多企业和个人受益。”

    去年刘义勇所在的企业还与蚌埠技师学院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互补所需、各施所长,分别为对方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为学生成长提供技能加速包,学院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不论是大师工作室,还是校企合作,目的都是“手把手”带出一批能工巧匠,为制造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铁军”更“铁”,不是纸上谈兵

    从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到中国高铁的无缝钢轨,从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到载人宇宙飞船的密封舱——今天大国重器的荣光,是由焊接院士、焊接博士和更多车间中的蓝领焊接技术工人,共同构筑起来的。

    蚌埠,素有皖北技能人才“黄埔军校”之称,形成“教育链”“人才链”,精准服务“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模式,汇集了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拥有6所高等院校、16所职业院校、7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43个省级科研中心,是全省第二科教资源大市,同时也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硅基功能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十四五以来,蚌埠市平均每年新增技能人才约3万人。

    “蚌埠走出去的焊工,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打造‘焊接铁军’品牌,不仅需要提高焊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更需要为所有门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鲍帅介绍,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人才激励政策和办法,努力为高技能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解除高技能人才后顾之忧。

    目前,我市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推动我市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共建机构、共享资源、共同培养等方式实施合作,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市先后创建3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安徽机电技师学院、安徽粮食经济技师学院、安徽蚌埠技师学院),国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6个,认定安徽丰原集团等10户企业为我市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基地。

    “大河有水小河满,高技能人才汇聚成了奔腾的河流,焊工的人才蓄水池自然也会生机勃发。”市人社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按照目前的培养计划和模式,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2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以上。到2035年底,我市力争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结构比例接近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打造“焊接铁军”不是纸上谈兵。

    ——转自蚌埠新闻网